看完泰勒的《幸福的方法》,获益匪浅,幸福感持续上升,想跟大家分享一下;
每日把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记录下来的人(每天写下最少 5 件值得感恩的事),确实在身体上更健康、内心更幸福。
如果每天都做的话,你可能会重复地列出一些事情,这很好;重点是,在重复之余,为了让你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,请在每一次把它们写下来的同时,去想象当时的体验和感受。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,我们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,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。
“我是否幸福”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:要么幸福,要么不幸福。在这种理解中,幸福成为一个终点,一旦达到,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。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,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败感。
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。没有人能够在所有时间都非常满足而无欲无求。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,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助益的问题:“怎样才能更幸福?”这个问题不但契合幸福的实质,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、永不间断的过程,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。
与其强化自律性,不如养成固定的习惯。
养成习惯要求确定行动的细节,并规定在特定的具体时间内完成,这需要感受到深刻价值作为行事动机。
什么样的习惯能让你更幸福呢?你希望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?比如,每周运动 3 次,每天早上冥想 15 分钟,每个月看两场电影,与伴侣每个星期二出去约会,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,等等。
一旦达到目标之后,我们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,好像工作越艰难,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。因此,当我们拥有这种错觉时,就不由自主地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。不可否认,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,但是它绝不等同于幸福。
这种幸福可被称为“幸福的假象”,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,无法长久维持,因为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。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,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。然而,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,当痛楚消散,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,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。“忙碌奔波型”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,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,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。
“忙碌奔波型”的错误观念在于,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,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。“享乐主义型”则错误地认为,只有过程是重要的。“虚无主义型”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,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。“忙碌奔波型”是未来的奴隶,“享乐主义型”是现在的奴隶,而“虚无主义型”则是过去的奴隶。
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,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。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,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,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。
连续 4 天,每天用 15 分钟的时间,写下你在四个象限里的经历。
无论你写什么,都是写给自己看的。如果写完后你愿意和他人分享当然也可以,但在写的时候请不要抑制任何的念头和想法,越是勇敢地表达自己,你就越能从中受益。
在“虚无主义型”和“感悟幸福型”两个象限内,至少再多做两次练习。重复该练习时,你可以写同样或不同的内容。然后定期地回顾自己所写的内容,可以是三个月、一年,甚至是两年。